對于一個別墅社區內部環境質量評判,也就是這個別墅項目自身內部土地資源的利用情況,主要看建筑密度、私密性和規劃形態三個方面。
第一代別墅基本上都是高密度型的。這樣的別墅區在全國各地很常見。成片開發,一棟挨著一棟,整體外觀效果和農民發了財自己蓋的小洋樓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密度多在每戶占地1畝左右,這樣的高密度低私密的別墅無論每戶面積有多大,每戶裝修標準有多么豪華,從整體環境質量上來講都是與豪宅無緣的。購房者從市區搬到城外別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追求低密度。第二個方面是私密性。別墅業主相對來說生活富裕,事業成功,渴望在個人家庭生活方面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對于建筑之間距、對建筑之密度的要求,特別是保護住戶私密性方面要求非常的高。上一代那種窗戶對窗戶、兩棟樓之間的間距在10米以下的別墅,很顯然不能滿足新一代別墅或豪宅的私密性要求。目前市場上正在規劃設計的一批別墅,可能是處于土地成本的壓力,或者是降低銷售風險考慮,多數仍然是每戶0.8~1畝地。仍然是高密度低私密性的產品。這一批別墅可以作為普通獨立住宅或者是“經濟型別墅”和“類別墅”來銷售,但無論如何達不到豪宅的標準。購買豪宅的名流富賈對于私密的敏感程度恐怕不亞于對豪宅舒適度的要求。
影響別墅社區環境質量的第三個方面就是別墅社區的規劃形態。以筆者所做設計的經驗,對于一個別墅,價值最高,銷售最好的往往是那些分布于道路盡端的別墅,獨立占據小島的別墅,或者幾戶共享一座小島或半島的別墅,以及四到五戶圍合成小組團的別墅。銷售難度最大的則是沿公共道路、環行道****型布置,俗稱的行列式布置,規劃形態上缺少私密性和歸屬感的別墅。北京的一棟洋房便是通過規劃形態的自然豐富使項目整體升值的實例。
規劃形態中也包含景觀設計的因素。景觀園林是富豪住宅的特權,從前的江南園林都是豪宅的一部分。只有豪宅類等高檔住宅才有條件建造具規模、高檔次的園林景觀。而社區景觀的建設是提升整個項目價值的直接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