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空間所占比例相當于空間的五行相生。即中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有與之相應的顏色,“金:白、乳白色系列;木:青、碧、綠色系列;水:黑、藍色系列;火:紅、紫色系列;土:黃、土黃色系列。
“紅、黃、青、白、黑”被視為正色即純正的顏色,這五種顏色又被賦予不同的意義。“紅”,自古象征著吉祥,在中國民俗里,紅色始終象征著喜慶與歡樂,應用較為普遍。如北京紫禁城建筑群中的紅墻、紅門窗;“黃”,五色之中位居中間,古人將其定為中心色,象征著土地,紫禁城宮殿幾乎全部使用黃色琉璃瓦;“青”代表著木,木即為“春”,象征著生機勃勃,因此在紫禁城中常出現在梁頂處,畫家也常以青綠色為主色調用來描繪山水;“黑”與“白”古人常搭配用以表達天地、陰陽。黑色是在古代色彩觀念中承襲最原始的色彩感知,黑色是眾色之主,中國古代單色崇拜時期黑色崇拜時間最長。白色的寓意除與黑色相關之外,還有悲傷之意。另五行中還有“白立而五色成”的說法,可見它又具有多義性,象征純潔、光明、充盈。
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色彩具有較長時期的穩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規則,如房屋的主體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愛用朱紅色,檐下陰影部分,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門窗用朱紅色;宮殿、壇、廟等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筑,多以黃色和紅色為主色調,上覆黃、綠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再襯托一層乃至三層的漢白玉臺基和欄桿;民居、園林建筑則以黑、白二色為主調。
色彩奠定風格。色彩美學的運用,是極其重要環節。尤其在“重裝飾輕裝修”的設計趨勢下,強烈的對比,戲劇化的搭配,不僅能提高整個室內設計的視覺效果,還能烘托出愉悅的空間氛圍。
但要注意的是,色彩上的運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定式。如文人雅室陳設應以穩重的暖色調為主,配合局部光源的處理,以本性自然的視覺體驗讓空間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貴族宮廷空間則需要提取濃郁的色彩,突顯出尊崇與榮耀。
在中式空間中,不宜同時大面積使用不同高純度的顏色,高純度的色調會使人產生激動興奮的情緒,大面積的混用勢必導致空間色彩的紊亂,造成人視覺及心理上的不適,也會破壞優雅的空間氛圍。如傳統建筑最為常用的紅色、黃色,前者令人興奮,大面積使用易使人過度興奮產生疲憊、浮躁感,而后者易造成人的情緒波動。因此,在家居裝飾使用時可降低純度、明度,降低其視覺沖擊力,縮小使用面積,采用適當的金、銀、黑、白等無彩色作為過渡色,讓空間色彩達到和諧統一、舒適協調。中式家具和飾品色彩不宜過于明快,應以沉穩的黑、灰色調為主,使整體更自然古樸、沉穩寧靜。
不同的材質會使色彩的視覺效果產生不同的變化。同一色彩不同材質給人視覺效果會完全不同,色彩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體表面材質和光的制約及影響,材料的光滑度、平滑度、透明度都影響著色彩的表現。例如木材與金屬,木材具有天然的紋理和色澤,金屬特有的金屬光澤是區別于其它材質的最大特點,而同一色彩同一工藝下的木材與金屬呈現出的效果卻完全不同。
日光、燈光的恰當運用能夠使空間變得更豐富、更有趣。“色彩就是破碎的光”、“沒有光就沒有色彩”,物體的色彩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而不同的人工光源所產生的光也有所不同,白熾燈偏黃,熒光燈偏蘭,鈉燈呈黃色,它們對不同色彩還原能力也存在著偏差,如白熾燈對暖色表現得較好,冷色就會偏色較多,而熒光燈對冷暖色的再現就正好相反。
色彩從來不會孤立存在,必須與環境及所表達物象相協調。色彩對主題的解釋有不同凡響的作用,也就是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色彩搭配。